被称为中国“亚马逊”的云快线解散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媒体纷纷表态,称云计算泡沫铅华洗尽。一份来自Sogeti世界质量报告的调查称“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将是云架构的最快的接受者。”的确不错,中国近年涌现了大批云服务商, IT硬件厂商也纷纷给自己的产品贴上云标签。可是,前一阵云计算大会上还作为赞助厂商亮相媒体会的云快钱如今说倒就倒,这一切似乎又来的太快。2011年的IT界到处都是云的身影,所有厂商都举旗高喊“云落地了”!所有的用户都仿佛置身黄山之巅,周身云雾缭绕,犹如进入了幻境。周围的“云”真的那么真实吗?
此时此刻,许多有识之士也按捺不住要站出来说话,要解开云的真相,告诫用户,小心“云洗白”!“云洗白”是什么?ESG资深分析师Terri McClure说,“云洗白”就是拿着5年、10年甚至15年之前发明的技术来说“这就是云,这就是云端技术,这就是云基础架构,这是为了支持云所设计的。”这就好像说是只要存在过的任何技术都可以被贴成某某云的标签。很多媒体人认为这么大张旗鼓的打“云”这张牌实际上是厂商的一种市场行为,“云”不过是一个漂亮的标签抑或广告宣传语。当然,也可以理解成厂商的一种“云期待”,希望云能解决用户面临的一切问题。
在SearchStorage编辑Rachel Kossman对ESG资深分析师Terri McClure的采访中,Rachel Kossman提到,一些分析师认为私有云的提法并不准确,私有云实际上就是传统的集中化IT建设,而这种说法助长了云洗白。McClure实际上也在某种程度上同意这种看法,但同时也认为现在的IT变革不应被忽视。
一些用户在选择云存储服务时,有许多服务供应商将服务外包装扮成云服务来提供。在签署合同后,你会发现你实际上只是为你专用的基础架构以及备件支付费用,而由其他人来运营这些硬件。这种只是外包方式,而不是“云”。当实施云时,你需要问:这是否是共享存储的基础架构,我是否可以从一个规模经济的共享存储基础架构中获益,并且咨询有关多租户和安全性技术的问题。这样才不至于踩入云陷阱。
同历史发展的万物一样,云的发展也将延续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暂时的倒退并不是什么坏事,但作为每个用户来说,签署云服务合同、购买云产品时须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