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预防踩踏 大数据或可发挥“正能量”

    来源:赛迪网-中国电子报 2015-01-13 14:25大数据

    辞旧迎新之际,上海外滩跨年夜的踩踏悲剧成为令人难以忘却的记忆。这个事件发生后,复旦大学博士后朱春霞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早在2004年,其毕业论文结合中外踩踏事故研究指出:景点室内达到1㎡/人、室外达到0.75㎡/人,即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用数据说话让预防悲剧重演显得更具操作性。

    近日,又一新闻引起了记者关注: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该平台将于2015年12月31日前正式上线并试运行。除了平台建设采用PPP模式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该平台将担负景区游客承载量统计与预警、国家旅游大数据集成分析等功能。这不禁让人产生联想:若外滩安装了相关的技术平台并对游客承载量进行统计与预警,那么悲剧是否可以避免?另外,各地智慧旅游呼声水涨船高,从人群安全预警管理出发,大数据技术又该如何支撑范围更广的智慧旅游应用?

    北京西单的智能“天眼”

    “人群聚集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判断出实时人流状态,同时预测未来10分钟区域内短时人群聚集态势。

    视线投向北京西单。

    车水马龙、人潮涌动。新年伊始的打折季让素有“年轻人购物天堂”之称的西单商圈变得格外拥挤,这也给西单商业区综合管理办公室带来了更大的人群安全管理压力。不过,和4年前相比,他们显得更加从容不迫,因为2010年12月西单商业区正式安装并投入使用了“人群聚集风险预警系统”。此系统就好比智能“天眼”,密切地注视着西单人群的一举一动,实时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预警分为红、橙、黄、蓝四级。当区域预测人流超过最高流量的60%时,系统显示蓝色预警;超过80%则为黄色预警;达到100%时则为红色预警。管理人员可根据预警情况,现场采取疏导、限流等措施,避免人流过度聚集,排除安全隐患。

    该系统的技术提供方是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研究所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室主任姚晓晖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该系统于2009年由北京市科委立项,2010年12月正式在北京西单商圈投入使用。

    记者了解到,研究所以人群安全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一直希望通过技术解决相关管理难题,但5年前,市面上并没有合适的技术。2009年,西单商业区综合管理办公室就已经意识到人群聚集带来的安全隐患,迫切希望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并预警。带着具体的需求,办公室找到了研究所,双方一拍即合,研究所根据西单方面的具体需求着手研发“人群聚集风险预警系统”。

    据了解,“人群聚集风险预警系统”由数据输入端、处理端和数据输出端三部分构成,其中,数据输入由大量图像采集摄像头承担,处理端则是重中之重,不仅需要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归纳还要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并形成决策支持。

    “前端图像采集和视频智能分析技术是由第三方安防公司提供的,这些数据包括人流密度、分布、流量等。研究所所做的核心是研发分析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找到规律,通过算法进行建模,判断出实时人流状态,同时预测未来10分钟区域内短时人群聚集态势。一旦超出预警标准,立即报警。”姚晓晖表示。

    数据分析并预警更关键

    当前在智慧城市项目开发中,城市应急预案系统更倾向于事后处理,对事前预防还没有更多投入。

    上海外滩是知名的旅游景点,当记者疑惑上海外滩应该装有类似的管理系统时,姚晓晖表示对上海外滩情况并不了解,不过,很多热门景区和商业区应该都能做到人流数据的采集统计。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决策参考,这一点并不是每个景区都已做到的。另外,踩踏事件非常复杂,除了技术应用要充分外,相关岗位管理人员职责也很重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存储网立场,版权疑问请联系客服。)
    关于我们| 隐私条例| 版权申明| 联系我们

    2018-2022 Copyright © Stor.com.cn